中新社貴陽2月25日電(記者 張偉)2月25日,中國馬年為期40天的“春運”落下帷幕。傍晚,綿綿春雨帶走了貴陽火車站往昔的“熱鬧”,至24日18時,貴陽火車站春節後僅發送123萬餘人。
  與往年相比,旅客中少了許多攜帶行裝出行的農民工,他們留在了家鄉。
  在“天下苗族第一縣”——貴州省台江縣,銀匠鍛造師吳國祥搖身一變成為“金領”,僅靠銀飾鍛造銷售一年的銷售額便高達300萬元人民幣。吳國祥接受記者採訪時笑呵呵地說:“以前跟老輩人學手藝的時候,就想能掙口飯便心滿意足,哪想到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。”
  空調、電腦等再也不是老吳“稀罕物”,老吳說:“現在,時髦的家電家裡根本不缺。”而老吳的好日子,也讓老吳的弟弟吳國正“心動”,他回家重拾祖業,兄弟倆已成為遠近聞名的“百萬富翁”。
  過去的十多年間,吳國正遠赴廣東打工,成為600多萬貴州籍外出務工大軍中的一員。每年像候鳥一樣來往於家鄉和廣東兩地,每月掙不到5000元人民幣的工資,扣除日常開銷,一年剩不下多少。
  像吳國正一樣,今年28歲的苗族小伙王建明昔日也屬“候鳥一族”,大學畢業後先後到了東部幾個發達城市打工,但都不盡人意。現如今他已成為當地一家文化產業公司的老總,王建明說:“在外面很苦!因為不想讓大學學的美術‘浪費’,看到國家對民族文化的支持便回來創業。”雖然創業的起步階段很難,但是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,王建明獲得了5萬元人民幣的政府無息貸款及免費的工作室,從事苗族銀飾、刺繡、民族服裝的經營等。
  誠如王建明所說,坐擁“文化千島”的貴州民眾更加註重在貴州文化因子中尋找財富。據不完全統計,貴州省文化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,2009年至2012年貴州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3.8%,大大高於同期GDP增速。目前,貴州已有3000多家民營文化企業參與影視、演藝、民族民間工藝等領域。
 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長廖飛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,對從民族文化衍生出的“創意產業”頗為自豪,廖飛告訴記者:“我們讓現代設計與傳統民族手工藝相結合,通過專業設計並提供材料,裝在一個袋子里,老百姓稱叫‘錦囊’,通過這樣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生活方式結合,加上專業的營銷渠道,老百姓有了致富的方法。”
  “在家也能致富”讓越來越多的貴州農民工選擇了“留守”。在江浙打拼多年的苗妹李先琴告訴記者,儘管在外面工資更高一點,但這位施秉縣雲台村村民卻決定留在老家創業。“孩子要上學了,老人年紀也大了,為了照顧家人,我們才想搞農家樂的。”李先琴坦言,“回家來錢不一定少,而且一家人能在一起,這才叫生活,在外面只能叫活著!”(完)  (原標題:民族文化引領貴州鄉村創業潮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z49kzwb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